top of page
Works for Chinese Ensemble 中樂小組作品

《涼風 Breeze》
for Chinese instrumental Quintet 中樂五重奏 [3']
(Commissioned by Windpipe Chinese Music Ensemble 竹韻小集 in 2018)
《凉風》乃為竹韻五架頭於2018年成立而寫,樂器包括高胡、二胡、揚琴、大阮及笛子。樂曲源自早前由該團委約的《客途秋恨》開場曲,而標題的靈感則來自該南音著名的首句「涼風有信」。音樂感覺清新怡人,或許也令人聯想起《風的季節》首句––涼風輕輕吹到悄然進了我衣襟...。
(Commissioned by Windpipe Chinese Music Ensemble 竹韻小集 in 2018)
《凉風》乃為竹韻五架頭於2018年成立而寫,樂器包括高胡、二胡、揚琴、大阮及笛子。樂曲源自早前由該團委約的《客途秋恨》開場曲,而標題的靈感則來自該南音著名的首句「涼風有信」。音樂感覺清新怡人,或許也令人聯想起《風的季節》首句––涼風輕輕吹到悄然進了我衣襟...。

《氣樂 Qi Yue》
for Dizi, Soprano Sheng & Bass Guan 笛子、高音笙與低音管 [6']
(Commissioned by Tsun Lok Dizi Ensemble 津樂竹笛演奏團 in 2010)
中國的傳統器樂合奏,如江南絲竹、廣東音樂,通常是由不同的樂器組合而成。「氣樂」是指用氣息吹奏的音樂,有別於傳統吹打樂,此曲並沒有與打擊樂一起演奏,而是一個嶄新的組合——為笛子、三十六簧笙及加鍵低音管而寫。三個簡短樂章,猶如引子、間奏及尾奏的關係。作者希望透過這首詼諧的三重奏小品,嘗試探索中國吹管樂重奏的空間。此作品於2010年由津樂竹笛演奏團委約,費用由「CASH音樂基金」贊助,由陳敬臻(笛子)、梁仁昭(高笙)及胡晉僖(低管)首演。
(Commissioned by Tsun Lok Dizi Ensemble 津樂竹笛演奏團 in 2010)
中國的傳統器樂合奏,如江南絲竹、廣東音樂,通常是由不同的樂器組合而成。「氣樂」是指用氣息吹奏的音樂,有別於傳統吹打樂,此曲並沒有與打擊樂一起演奏,而是一個嶄新的組合——為笛子、三十六簧笙及加鍵低音管而寫。三個簡短樂章,猶如引子、間奏及尾奏的關係。作者希望透過這首詼諧的三重奏小品,嘗試探索中國吹管樂重奏的空間。此作品於2010年由津樂竹笛演奏團委約,費用由「CASH音樂基金」贊助,由陳敬臻(笛子)、梁仁昭(高笙)及胡晉僖(低管)首演。

《太空信息 Message from Space》
for Yangqin, Pipa & Zheng 琵琶、古箏與揚琴 [7']
(Commissioned by Music‐Joint Association 凝音樂坊 in 2011)
「太空」一直給人類神秘感覺,儘管人類不斷努力研究和探索外太空有關的領域,收集天體的各種信息,宇宙中很多奥秘仍未解開。《太空信息》是為三件形制和演奏方法各有不同的彈撥樂器—琵琶、古箏及揚琴—而寫,裡面亦蘊藏著同樣的神秘與奧妙。此作品於2011年由凝音樂坊委約,費用由「CASH音樂基金」贊助。
(Commissioned by Music‐Joint Association 凝音樂坊 in 2011)
「太空」一直給人類神秘感覺,儘管人類不斷努力研究和探索外太空有關的領域,收集天體的各種信息,宇宙中很多奥秘仍未解開。《太空信息》是為三件形制和演奏方法各有不同的彈撥樂器—琵琶、古箏及揚琴—而寫,裡面亦蘊藏著同樣的神秘與奧妙。此作品於2011年由凝音樂坊委約,費用由「CASH音樂基金」贊助。

《冰河 Glacier》
for Zheng Quartet 箏重奏 [8']
(Commissioned by Luo Jing Guzheng Arts Ensemble 羅晶古箏藝術團 in 2013)
覆蓋了地球陸地面積的11%,冰河是一個由大量冰塊堆積形成如同河川般的地理景觀。在終年冰封的高山或兩極地區,多年的積雪經重力或冰河之間的壓力,沿斜坡向下滑形成冰河,最後流到海洋中崩解。由於溫室效應,地球上的冰河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。直接流入大海的冰河使海平面的上升,令沿海地區會遭受氾濫;而高山上的大量融雪亦會造成水災…
箏合奏《冰河》於二零一三年由羅晶古箏藝術團委約,費用由「CASH音樂基金」贊助。
(Commissioned by Luo Jing Guzheng Arts Ensemble 羅晶古箏藝術團 in 2013)
覆蓋了地球陸地面積的11%,冰河是一個由大量冰塊堆積形成如同河川般的地理景觀。在終年冰封的高山或兩極地區,多年的積雪經重力或冰河之間的壓力,沿斜坡向下滑形成冰河,最後流到海洋中崩解。由於溫室效應,地球上的冰河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。直接流入大海的冰河使海平面的上升,令沿海地區會遭受氾濫;而高山上的大量融雪亦會造成水災…
箏合奏《冰河》於二零一三年由羅晶古箏藝術團委約,費用由「CASH音樂基金」贊助。

《山河流水 Mountain and Flowing River》
for Zheng Quartet 箏重奏 [8.5']
(Commissioned by Luo Jing Guzheng Arts Ensemble 羅晶古箏藝術團 in 2009)
這首古箏四重奏描寫山河流水的意境百態。散板般的引子正如一幅水墨山水畫,表現無束的空間感。中段細緻地描寫清溪涧水,順應山勢轉為急流。透過四架古箏互相呼應,猶如置身於「人隨山水轉,心往畫中游」的境界。此作品於二零零九年由羅晶古箏藝術團委約,費用由「CASH音樂基金」贊助。
(Commissioned by Luo Jing Guzheng Arts Ensemble 羅晶古箏藝術團 in 2009)
這首古箏四重奏描寫山河流水的意境百態。散板般的引子正如一幅水墨山水畫,表現無束的空間感。中段細緻地描寫清溪涧水,順應山勢轉為急流。透過四架古箏互相呼應,猶如置身於「人隨山水轉,心往畫中游」的境界。此作品於二零零九年由羅晶古箏藝術團委約,費用由「CASH音樂基金」贊助。

《史前香港 Prehistoric Hong Kong》
for Xun Duo & Daruan 雙塤與大阮 [5']
(Commissioned by the Hong Kong Chinese Orchestra 香港中樂團 in 2013)
早在距今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,香港已經有人類活動,他們多棲
息於海邊的沙丘之上生火煮食、搭蓋房屋及打製石器、飾物等。透過一些摩崖石刻,我們發現香港先民亦會進行原始宗教儀式以崇拜
天神。塤與大阮三重奏《史前香港》乃香港中樂團委約,特意配合香港歷史博物館的「史前時期的香港」展區而寫。當中採用了中國史前時代的吹奏樂器「塤」,以表達遠古的感覺。樂曲中兩位塤演奏者的對答,模仿了香港先民活動的情景。
(Commissioned by the Hong Kong Chinese Orchestra 香港中樂團 in 2013)
早在距今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,香港已經有人類活動,他們多棲
息於海邊的沙丘之上生火煮食、搭蓋房屋及打製石器、飾物等。透過一些摩崖石刻,我們發現香港先民亦會進行原始宗教儀式以崇拜
天神。塤與大阮三重奏《史前香港》乃香港中樂團委約,特意配合香港歷史博物館的「史前時期的香港」展區而寫。當中採用了中國史前時代的吹奏樂器「塤」,以表達遠古的感覺。樂曲中兩位塤演奏者的對答,模仿了香港先民活動的情景。

《琵琶行 Travel with Pipa》
for Pipa Quartet 琵琶重奏 [5']
(Commissioned by Yue Pipa Ensemble 玥琵琶室內樂團 in 2019)
琵琶的表現力非常豐富,在盛唐時期更達到高度的發展——在宮廷的歌舞伴奏以至民間的演唱都少不了琵琶,當時著名詩人白居易亦曾撰寫樂府詩《琵琶行》。樂曲前半憂傷,後半激情,突顯了琵琶剛柔並濟的特質。
(Commissioned by Yue Pipa Ensemble 玥琵琶室內樂團 in 2019)
琵琶的表現力非常豐富,在盛唐時期更達到高度的發展——在宮廷的歌舞伴奏以至民間的演唱都少不了琵琶,當時著名詩人白居易亦曾撰寫樂府詩《琵琶行》。樂曲前半憂傷,後半激情,突顯了琵琶剛柔並濟的特質。

《祖魯 Zulu》
for Ruan Solo 阮獨奏 [7']
(Premiered at Graduate Recital by Lau Nga-ting 劉雅婷 in 2013)
阮獨奏「祖魯」共分以下三段
I.「祖魯族」
祖魯族(amaZulu)是南非主要九大黑人族群中人口最多的一族。約於1709年,夏卡.祖魯(Zulu kaNtombhela)於現在所指的誇祖魯-納托爾省(KwaZulu-Natal)建立了祖魯族,祖魯王國開始崛起。後來爆發了英祖戰爭,祖魯戰敗,並於1887年成為英國殖民地。
II.「巫醫」
祖魯人深信人間一切事物都由祖先靈魂的傳達而發生的,而巫醫和占卜師是他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。儘管許多城市裡的祖魯人已經改信基督教,依然有八成的祖魯人相信祖先的靈魂能夠戰勝人類的病痛和苦難。
III.「戰舞」
祖魯人被公認為南非最英勇善戰的民族,傳說以前的祖魯男孩長到15歲時,都要獨自捕殺一頭雄獅。「戰舞」是祖魯族最著名的舞蹈,其靈活的跳躍、刺戳和閃避的舞蹈動作,與戰場上的衝殺極為相似。
(Premiered at Graduate Recital by Lau Nga-ting 劉雅婷 in 2013)
阮獨奏「祖魯」共分以下三段
I.「祖魯族」
祖魯族(amaZulu)是南非主要九大黑人族群中人口最多的一族。約於1709年,夏卡.祖魯(Zulu kaNtombhela)於現在所指的誇祖魯-納托爾省(KwaZulu-Natal)建立了祖魯族,祖魯王國開始崛起。後來爆發了英祖戰爭,祖魯戰敗,並於1887年成為英國殖民地。
II.「巫醫」
祖魯人深信人間一切事物都由祖先靈魂的傳達而發生的,而巫醫和占卜師是他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。儘管許多城市裡的祖魯人已經改信基督教,依然有八成的祖魯人相信祖先的靈魂能夠戰勝人類的病痛和苦難。
III.「戰舞」
祖魯人被公認為南非最英勇善戰的民族,傳說以前的祖魯男孩長到15歲時,都要獨自捕殺一頭雄獅。「戰舞」是祖魯族最著名的舞蹈,其靈活的跳躍、刺戳和閃避的舞蹈動作,與戰場上的衝殺極為相似。

《新三架頭 New Three-piece Combo》
for Dizi, Ruan & Piano 笛子、中阮與鋼琴 [6']
(Premiered at the Beijing Modern Music Festival 北京國際音樂節 in 2017)
無論是中國的傳統戲曲或民間樂種,都有許多的器樂組合,例如京劇的四大件、廣東音樂的五架頭。「新三架頭」乃為三件樂器––笛子、中阮與鋼琴而作,當中用了西洋室內樂的寫作手法,亦帶有搖擺樂(Swing)的爵士風格,也有仿傚中國傳統支聲複調的織體演奏手法,當中的跨地域、跨文化、跨風格的交錯感覺,反映了時代和藝術發展方向是無疆界的。此曲原為「新五架頭」改編而成,並入選於北京現代音樂節2017演出。
(Premiered at the Beijing Modern Music Festival 北京國際音樂節 in 2017)
無論是中國的傳統戲曲或民間樂種,都有許多的器樂組合,例如京劇的四大件、廣東音樂的五架頭。「新三架頭」乃為三件樂器––笛子、中阮與鋼琴而作,當中用了西洋室內樂的寫作手法,亦帶有搖擺樂(Swing)的爵士風格,也有仿傚中國傳統支聲複調的織體演奏手法,當中的跨地域、跨文化、跨風格的交錯感覺,反映了時代和藝術發展方向是無疆界的。此曲原為「新五架頭」改編而成,並入選於北京現代音樂節2017演出。

《蟬 Cicada》
for Sheng Solo 笙獨奏 [5']
(Premiered at Graduate Recital by Pang Hong-tai 彭康泰 in 2009)
《蟬》是一首三十六簧(或三十八簧)笙獨奏曲。樂曲分為四小段,每段附有小標題,它們都是圍繞「蟬」為題。
一﹒「蟬之趣」
自古以來,人們對蟬最感興趣的的莫過於是它的鳴聲。它爲詩人墨客們所歌頌,並以詠蟬聲來抒發高潔的情懷,更有甚者是有的人還用小巧玲瓏的籠裝養著蟬來置於房中聽其聲,以得歡心。
二﹒「棲高飲露」
當蟬落在樹枝上高歌,一面用它的尖細的口器刺入樹木枝幹吸食汁液。由於蟬棲於高枝,餐風露宿,不食人間煙火,則其所喻之人品,自屬於清高一型。
三﹒「金蟬脫殼」
大約在每年的六月底到七月,尤其是雨后的夜晚,蟬便會破土而出,爬到樹上或草棵上,努力的將全新的身軀蛻變出來,歷時三至五個小時。
四﹒「夏日蟬鳴」
聽到了蟬鳴,也告知了仲夏的來臨。在土裡苦熬了三至五年,終於重獲新生,但這新生命只有短短的兩週,所以要把握時間好好的鳴叫,給未來的新生命譜曲。
(Premiered at Graduate Recital by Pang Hong-tai 彭康泰 in 2009)
《蟬》是一首三十六簧(或三十八簧)笙獨奏曲。樂曲分為四小段,每段附有小標題,它們都是圍繞「蟬」為題。
一﹒「蟬之趣」
自古以來,人們對蟬最感興趣的的莫過於是它的鳴聲。它爲詩人墨客們所歌頌,並以詠蟬聲來抒發高潔的情懷,更有甚者是有的人還用小巧玲瓏的籠裝養著蟬來置於房中聽其聲,以得歡心。
二﹒「棲高飲露」
當蟬落在樹枝上高歌,一面用它的尖細的口器刺入樹木枝幹吸食汁液。由於蟬棲於高枝,餐風露宿,不食人間煙火,則其所喻之人品,自屬於清高一型。
三﹒「金蟬脫殼」
大約在每年的六月底到七月,尤其是雨后的夜晚,蟬便會破土而出,爬到樹上或草棵上,努力的將全新的身軀蛻變出來,歷時三至五個小時。
四﹒「夏日蟬鳴」
聽到了蟬鳴,也告知了仲夏的來臨。在土裡苦熬了三至五年,終於重獲新生,但這新生命只有短短的兩週,所以要把握時間好好的鳴叫,給未來的新生命譜曲。

《鬼魂 The Ghost》
for Erhu & Piano 二胡與鋼琴 [6']
(Premiered at Bauhinia Concert, CUHK in 1999)
用現代手法寫成二胡與鋼琴曲《鬼魂》,寫於一九九九年五月,是作者第一首公開發表的作品。樂曲開始是一段二胡的宣敘調(recitative),營造一種恐怖的氣氛。經過一段即興式的過渡後,簡短詠嘆調(aria)猶如細說故事。最後第一部分的片段重現,陰森恐怖的氣氛又再次呈現。
(Premiered at Bauhinia Concert, CUHK in 1999)
用現代手法寫成二胡與鋼琴曲《鬼魂》,寫於一九九九年五月,是作者第一首公開發表的作品。樂曲開始是一段二胡的宣敘調(recitative),營造一種恐怖的氣氛。經過一段即興式的過渡後,簡短詠嘆調(aria)猶如細說故事。最後第一部分的片段重現,陰森恐怖的氣氛又再次呈現。

《蛻 Metamorphosis》
Dizi, Soprano Sheng & Bass Guan 笛、傳統笙與中音嗩 [6']
(Premiered at HKAPA Concert 香港演藝學院音樂會 in 2011)
幼蟲要不斷蛻變才會化蝶,人生要不斷歷煉才會成長。作者希望藉著一點突破帶給觀眾一些反思和啟發。
(Premiered at HKAPA Concert 香港演藝學院音樂會 in 2011)
幼蟲要不斷蛻變才會化蝶,人生要不斷歷煉才會成長。作者希望藉著一點突破帶給觀眾一些反思和啟發。

《漫步太平山 Peak Circle Walk》
for Plucked Strings Sextet 彈撥五重奏 [4.5']
(Commissioned by Music-Joint Association 凝音樂坊 in 2018)
自開埠以來,太平山一直見證著香港的發展,而太平山的夜景更享譽全球。環繞太平山頂漫步,除了可以俯瞰維多利亞港兩岸的壯麗景觀及南區的大自然景色,也可細味香港歷史的足跡。寫於2018年,《漫步太平山》由凝音樂坊委約及首演。
(Commissioned by Music-Joint Association 凝音樂坊 in 2018)
自開埠以來,太平山一直見證著香港的發展,而太平山的夜景更享譽全球。環繞太平山頂漫步,除了可以俯瞰維多利亞港兩岸的壯麗景觀及南區的大自然景色,也可細味香港歷史的足跡。寫於2018年,《漫步太平山》由凝音樂坊委約及首演。

《氣樂II Qi Yue II》
for Sheng Quartet 笙重奏 [6']
(Commissioned by The Sheng Society HK 香港笙會 in 2018)
中國的傳統器樂合奏,如江南絲竹、廣東音樂,通常是由不同的樂器組合而成。「氣樂」是指用氣息吹奏的音樂。有別於傳統吹打樂,「氣樂II」除了沒有與打擊樂一起演奏,組合其實是一個純簧笙的重奏。作者希望透過這首由三個簡短樂章寫成的詼諧重奏小品,嘗試探索中國吹管樂重奏的空間。此作品於2018年由香港笙會委約,於台灣新竹首演。
(Commissioned by The Sheng Society HK 香港笙會 in 2018)
中國的傳統器樂合奏,如江南絲竹、廣東音樂,通常是由不同的樂器組合而成。「氣樂」是指用氣息吹奏的音樂。有別於傳統吹打樂,「氣樂II」除了沒有與打擊樂一起演奏,組合其實是一個純簧笙的重奏。作者希望透過這首由三個簡短樂章寫成的詼諧重奏小品,嘗試探索中國吹管樂重奏的空間。此作品於2018年由香港笙會委約,於台灣新竹首演。

《祈安 Praying》
Zheng Duet & Piano 雙箏與鋼琴 [3.5']
(Commissioned by 子揚音樂藝術團 in 2018/9)
《醮》為道教祭典儀式,而長洲的「太平清醮」更是香港獨有的民間節慶,如今「長洲太平清醮」被列為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」,每年農曆四月初八,除了島上居民全情參與,大批市民及遊客亦慕名到長洲觀看該節慶的飄色巡遊、舞龍舞獅、搶包山等亮點節目。是次演出改變自《醮》的第二段「祈安」。相傳清朝中葉長洲瘟疫為患,居民向北帝神祈福,並奉北帝神像遊行,疫症才消除。
(Commissioned by 子揚音樂藝術團 in 2018/9)
《醮》為道教祭典儀式,而長洲的「太平清醮」更是香港獨有的民間節慶,如今「長洲太平清醮」被列為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」,每年農曆四月初八,除了島上居民全情參與,大批市民及遊客亦慕名到長洲觀看該節慶的飄色巡遊、舞龍舞獅、搶包山等亮點節目。是次演出改變自《醮》的第二段「祈安」。相傳清朝中葉長洲瘟疫為患,居民向北帝神祈福,並奉北帝神像遊行,疫症才消除。

《A Little Waltz》
for Dizi, Ruan & Piano 笛子、阮與鋼琴 [5.5']
(Premiered at Windpipe Chinese Music Ensemble Concert in 2007)
華爾滋(Waltz),又稱圓舞曲,是源於奧地利和德國鄉間三拍子的「蘭德勒舞曲」和「德國舞曲」。除了「圓舞曲之王」小約翰.史特勞斯及其父的作品外,有不少浪漫派作曲家譜寫了經典的華爾滋圓舞曲,而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交響詩「圓舞曲」("La Valse")更將華爾滋推至極致。"A Little Waltz"是一首具現代感的輕快華爾滋,並嘗試將不隱定調性與拍子轉換等元素灌入華爾滋中,令舞蹈者漸漸迷失在這個歡樂的舞蹈之中。
(Premiered at Windpipe Chinese Music Ensemble Concert in 2007)
華爾滋(Waltz),又稱圓舞曲,是源於奧地利和德國鄉間三拍子的「蘭德勒舞曲」和「德國舞曲」。除了「圓舞曲之王」小約翰.史特勞斯及其父的作品外,有不少浪漫派作曲家譜寫了經典的華爾滋圓舞曲,而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交響詩「圓舞曲」("La Valse")更將華爾滋推至極致。"A Little Waltz"是一首具現代感的輕快華爾滋,並嘗試將不隱定調性與拍子轉換等元素灌入華爾滋中,令舞蹈者漸漸迷失在這個歡樂的舞蹈之中。

《採花‧採花 Picking Flowers》
for Zheng Quartet 箏重奏 [5']
(Commissioned by 四川音樂學院蜀音箏樂團 in 2015)
(Commissioned by 四川音樂學院蜀音箏樂團 in 2015)

《夜詩II Night Poem II》
for Cello & Chinese ensemble 大提琴與中樂小組 [8']
(Commissioned by Music Department Chinese Music Ensemble,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中文大學中樂小組 in 2002)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SxU8Gu_BPDA
(Commissioned by Music Department Chinese Music Ensemble,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中文大學中樂小組 in 2002)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SxU8Gu_BPDA

《塘西花事》開場曲及終曲
for Chinese Sextet 中樂六重奏 [3.5']
(Commissioned by Windpipe Chinese Music Ensemble 竹韻小集 in 2018/21)
(Commissioned by Windpipe Chinese Music Ensemble 竹韻小集 in 2018/21)

《盼 Hope》
for Huqin Quartet 胡琴五重奏 [5.5']
(Commissioned by Huqinists 雪琴薈 in 2020)
(Commissioned by Huqinists 雪琴薈 in 2020)

《新五架頭 New Five-piece Combo》
for Dizi, Ruan, Erhu, Piano & Double Bass 笛子、中阮、二胡、鋼琴與低音大提琴 [6']
無論是中國的傳統戲曲或民間樂種,都有許多的器樂組合,例如京劇的四大件、廣東音樂的五架頭,但是為鋼琴、低音大提琴與中國樂器的組合譜曲,卻是一項頗為新穎的探索。樂曲用了西洋室內樂的寫作手法,帶有搖擺樂(Swing)的爵士風格,也有仿傚中國傳統支聲複調的織體演奏手法,當中的跨地域、跨文化、跨風格的交錯感覺,反映了時代和藝術發展方向是無疆界的。此作品於2016年在楊偉傑笛子獨奏會首演,費用由「CASH音樂基金」贊助。三重奏版入選於北京現代音樂節2017,於中央音樂學院演奏。
(Commissioned by Dr. Ricky Yeung in 2016)
無論是中國的傳統戲曲或民間樂種,都有許多的器樂組合,例如京劇的四大件、廣東音樂的五架頭,但是為鋼琴、低音大提琴與中國樂器的組合譜曲,卻是一項頗為新穎的探索。樂曲用了西洋室內樂的寫作手法,帶有搖擺樂(Swing)的爵士風格,也有仿傚中國傳統支聲複調的織體演奏手法,當中的跨地域、跨文化、跨風格的交錯感覺,反映了時代和藝術發展方向是無疆界的。此作品於2016年在楊偉傑笛子獨奏會首演,費用由「CASH音樂基金」贊助。三重奏版入選於北京現代音樂節2017,於中央音樂學院演奏。
(Commissioned by Dr. Ricky Yeung in 2016)

《涼風 Breeze》
Zheng Duet Version 箏二重奏版 [5']
(Commissioned by 子揚音樂藝術團 in 2018/9)
《凉風》原為竹韻小集委約的《客途秋恨》開場曲,標題的靈感則來自南音《客途秋恨》的首句「涼風有信」。音樂感覺清新怡人,或許也令人聯想起《風的季節》首句––涼風輕輕吹到悄然進了我衣襟...。箏二重奏版原定由鄒勵娟及姚欣在二○一九年於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首演。
(Commissioned by 子揚音樂藝術團 in 2018/9)
《凉風》原為竹韻小集委約的《客途秋恨》開場曲,標題的靈感則來自南音《客途秋恨》的首句「涼風有信」。音樂感覺清新怡人,或許也令人聯想起《風的季節》首句––涼風輕輕吹到悄然進了我衣襟...。箏二重奏版原定由鄒勵娟及姚欣在二○一九年於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首演。

《涼風 Breeze》
Septet Version 七重奏版 [5']
(Commissioned by Windpipe Chinese Music Ensemble 竹韻小集 in 2018/20)
《凉風》乃為竹韻五架頭於2018年成立而寫,樂器包括高胡、二胡、揚琴、大阮及笛子。樂曲源自早前由該團委約的《客途秋恨》開場曲,而標題的靈感則來自該南音著名的首句「涼風有信」。音樂感覺清新怡人,或許也令人聯想起《風的季節》首句––涼風輕輕吹到悄然進了我衣襟...。
(Commissioned by Windpipe Chinese Music Ensemble 竹韻小集 in 2018/20)
《凉風》乃為竹韻五架頭於2018年成立而寫,樂器包括高胡、二胡、揚琴、大阮及笛子。樂曲源自早前由該團委約的《客途秋恨》開場曲,而標題的靈感則來自該南音著名的首句「涼風有信」。音樂感覺清新怡人,或許也令人聯想起《風的季節》首句––涼風輕輕吹到悄然進了我衣襟...。
bottom of page